不少企業曾試圖自己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系統,但最終失敗了。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來算一算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開發成本。
筆者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《自行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系統,是否“靠譜”》可供參考。簡單來說,這些企業失敗的原因有兩點。一是對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認識不夠深刻,無法提煉出正確的需求。二是無法保證項目的穩定,這不僅和項目人員水平,系統的整體架構有關。也和項目的巨大開發成本有直接聯系。
?
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開發投入巨大,首先來源于人力成本。以筆者所在的華一軟件為例,參與系統開發的人員,均為一線的高級工程師。他們不僅有過硬的編程水平,更在這個行業打磨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,因此他們能在用戶的反饋中迅速了解其痛點,提煉出用戶的真正需求,并在系統中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。這樣的人才,需要企業花大量財力和心血來培養。而有的“小作坊”,他們是抱著做一單算一單的心態來做項目的,開發人員都是臨時招募的,有的甚至是兼職。連基本的穩定都談不上,更不要說專業了。
?
而另一個成本來自于試錯成本,并不存在一出來就完美無缺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。每個系統都是結合用戶的使用和反饋而不斷改進的。更不要說隨著用戶需求的提高,各種新的功能層出不窮。導致系統也保持著不斷“升級”的趨勢。這就對eHR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。專業的供應商會及時收集用戶的反饋,并持續優化舊系統,新增新功能,以更好地服務用戶。
?
但并不是每家企業都能這樣——長時間的開發是以企業的雄厚實力作為支撐的。一些實力不足的公司,一方面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將手里現有的,有缺陷的產品盡快推銷出去,以保證資金回流。對于貪圖低價而購進了這種產品的用戶而言,這往往就意味著災難。另一方面,實力不足的公司往往并沒有“進化”意識,他們為了降低產品成本,總是抱著一勞永逸的心態做產品,因此開發出來的軟件往往功能固化,靈活性差。無法滿足瞬息萬變的企業需求。購買這樣的產品或許前期的確可以節省一些成本,但多半會因為后續軟件不好用不能用,而陷入不斷浪費/追加預算,甚至不得不重新更換系統的怪圈,可謂因小失大。
?
因此,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價格的差距的確很大。但這個差異往往也體驗在兩方面。一是產品的性能上,一分錢一分貨往往是顛撲不破的真理。另一方面則是產品的售后,低價格的產品往往無法享受到專業的服務,甚至是基礎的保障。